Posted on Tue, 22 Jul 2025, 13:56
©粮农组织 / Hashim Azizi
在世界各地,气候变化正在打破维系植物健康的微妙平衡,进而危及植物所支撑的一切生命的健康。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降雨模式愈加不可预测,再加之极端天气愈加频繁,植物病虫害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播,其影响远不止农作物被毁这么简单。在一个人类、动物、植物与环境健康紧密相连的世界里,保护植物健康从未如此重要。
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与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下称“IPPC”)联合编制的《气候变化对植物有害生物影响科学评论》强调,气候变化为植物健康带来新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又会进一步影响粮食安全、民众生计、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
病虫害与毒素有机可乘
在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的同时,植物健康所面临的威胁也在不断变化。当下,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冬季愈加温暖,这使得植物病虫害在曾经过于寒冷的地区也能存活和传播。原产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现已传播至非洲、亚洲和大洋洲部分地区,破坏对人类和动物都至关重要的玉米作物。与此同时,在南欧,叶缘焦枯病菌(Xylella fastidiosa)正危害着橄榄树田、杏仁园和葡萄园——而暖冬和生态系统变化正是其传播的主因。
此外,气温上升、湿度变化,再加上旱涝交织,为真菌生长创造了理想的条件,使其更容易污染食物。其中一些真菌还会产生霉菌毒素,这类毒素无色无味,作用力强,即使经过烹饪加工处理依然能存活。
这些风险并非远在天边。气候变化已然影响着植物病虫害的行为表现、危害程度和传播范围,而变化还在加速产生。
©粮农组织 / Fanjan Combrink
气候变化危及植物健康,也危及“同一健康”
一旦植物健康受损,其影响会波及生命之网的各个环节,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和动物健康。植物为生态系统承担了重要的功能——它们稳固土壤、过滤水源、储存碳元素、调节局部气候,并维系着野生动物的生存。而外来入侵物种等各类植物病虫害一旦削弱了植物健康,上述功能也就不复存在了。
植物健康遭殃,生态系统稳定性也跟着遭殃,还会直接殃及到动物。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和牧豆树(Prosopis juliflora)等外来入侵植物会与本地植被竞争,降低牧草的质量和数量。拜有利气候条件所赐,蝗灾暴发能将草场夷为平地,使牧民无地放牧。此外,当动物食用了受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其生长力、繁殖力和免疫力都会受损。
对人类而言,植物健康度下降意味着粮食供应减少和粮食不安全局面加剧。人类在接触了受有害物质污染的玉米、花生和高粱等主粮作物后,也可能和动物一样,面临严重的健康问题。此外,植被贫乏、生态系统退化的地区应对旱涝、高温等气候灾害的能力也会下降。
气候变化正导致植物健康加速恶化,这将进一步削弱其支持人类、动物与环境健康的各项生态功能。
早期预警与国际标准是关键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保护植物健康意味着要更早采取更明智的行动。加强早期预警系统和有害生物监测能在虫害从威胁演变成危机之前加以发现。粮农组织沙漠蝗虫信息服务处(DLIS)等防控系统表明,及时监测可以阻止虫害暴发,防止其演变成危机。
国际标准同样至关重要。在IPPC框架下制定的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有助于各国预防植物病虫害通过全球贸易传播。与此同时,《食品法典》标准通过规定霉菌毒素等污染物的最大残留限量,降低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风险,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上述框架皆为各方采取基于科学的行动奠定基础。
随着气候变化重塑风险,预警早、行动早、国际标准健全,这三点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植物,保护其所支持着的一切。
欲知详情:
本文原刊载于粮农组织畜牧生产及动物卫生司网站:《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健康》